历史上真实的鳌拜,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,又为何会被康熙除掉?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索尼 康熙为什么不亲政了呢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,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,又为何会被康熙除掉?

历史上真实的鳌拜,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,又为何会被康熙除掉?

2024-04-05 15:0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鳌拜想继续独掌大权,康熙却不愿只做傀儡,这就是鳌拜被除掉的根本原因。

鳌拜对于大清朝的忠心,绝对是无可挑剔的,少年便入行伍的他,靠着百战敢拼死的精神,赢得了皇太极的喜爱,还曾经因为战功被皇太极亲赐“巴图鲁”的称号。

并且,不管是在“松锦会战”,还是在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战役中,鳌拜均有十分出色的表现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清军能够顺利入关以及入关后能迅速打开局势,这其中鳌拜是功不可没。

另外,在顺治帝登基之后,鳌拜不惜顶着对抗多尔衮的巨大风险,全力支持顺治皇帝,为顺治帝能够亲政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因此,若是论忠心程度,鳌拜对于大清朝,对于顺治皇帝,真的是没话说,但就是这么一个忠臣,为何却成了康熙皇帝眼中的“逆贼”,并且还要“除之而后快”呢?

实际上,鳌拜对大清朝忠心耿耿不假,但他被康熙除掉,则是因为他犯了一个任何皇帝都会不满的严重错误,那就是“擅权专横”。

要说鳌拜是如何“擅权专政”的,还得从顺治帝临终时说起。

顺治十八年,顺治皇帝因病去世,临终前,指定皇三子玄烨嗣位,即(康熙皇帝),同时,又委任四个忠心于大清的臣子为辅政大臣。

这四人分别是索尼、苏克哈萨、遏必隆,以及鳌拜。

之所以会委任他们四人为辅政大臣,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,简单来说,就是顺治帝在临终前与孝庄太后达成了一份协议。

这其中,索尼、遏必隆和鳌拜三人同属一个阵营,他们在当初顺治帝刚登基时,曾因不依附多尔衮,而支持顺治亲政,遭到了多尔衮的数次打压。

并且,三人还曾盟誓“一心为主,生死与共”,因此更是被顺治帝视为心腹重臣。

但苏克萨哈的情况,却和鳌拜等人不一样,他之所以能成为辅政大臣之一,最主要的,是因为他曾干过一件事深得顺治帝的欢心。

原本,苏克萨哈是多尔衮麾下的忠心干将,但在多尔衮死后,苏克萨哈迅速改换旗帜,伙同他人告发旧主多尔衮数条大罪,并声称多尔衮阴谋篡逆,为多尔衮在死后被“开棺戳尸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

正是因为如此,苏克萨哈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,并在顺治活着的时候,职位蹿升极快,进入了大清朝朝堂势力的最高层,最终成为了辅政大臣之一。

但对于孝庄太后来说,她最开始是并不太同意苏克萨哈这个正白旗的人当辅政大臣的,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妥协。

孝庄的妥协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照顾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情绪,毕竟辅政大臣如果全部都是正黄和镶黄二旗的话,对于朝堂的局势确实不利。

而作为索尼、遏必隆和鳌拜而言,在看苏克萨哈的时候,眼光里除了仇视,就是轻蔑。

为什么呢?一来苏克萨哈在顺治临终前受命“独送御讳,传谕大赦”,这让索尼三人分外眼红,都是大清的臣子,凭什么你苏克萨哈享此荣耀,我们三人就得坐冷板凳?

二来,就是苏克萨哈曾经告发多尔衮的那件事,让索尼他们认为苏克萨哈是一个背叛故主,毫无气节之人,因此,也就是对其十分鄙视。

这种仇视加鄙视,注定了四个辅政大臣不可能会“团结”到一起,同时也为日后其他三人抱团攻击苏克萨哈埋下了隐患。

而在日后的抱团攻击中,以鳌拜表现得最为明显。

之所以鳌拜会表现得最明显,也是有一定原因的,在四个辅政大臣中,地位是以索尼为首,但当时的索尼已是风烛残年,并且向来秉承“明哲保身”之道,因此常不做表态。

至于遏必隆,则是一个典型的骑墙派,遇事也无主见,再加上他隶属镶黄旗,与鳌拜属同一阵营,因此也就多为依附鳌拜。

而鳌拜呢,第一他资历老,第二他军功高,同时本人也十分强势,因此,隐隐就成了三人之中的首脑人物。

但是,隐隐成为首脑可不是鳌拜的目的,他的最终目标,是要成为真正的辅臣之首。

而要想完成这个目标,第一步需要做的,就是先把苏克萨哈扳倒,于是,在康熙三年,来自鳌拜的攻击拉开了帷幕。

康熙三年,鳌拜以“擅骑御马、取御用弓矢射鹿”等罪名,将同属正白旗的倭赫等人直接处死,之后,又以“怨望”的罪名,将倭赫的父亲费扬古以及其家人一并处死。

之所以对费扬古等人下手,就是因为费扬古是苏克萨哈的人。

这件事发生时,康熙皇帝尚且年幼,同时也没有亲政,自然也就没什么话语权,而其他两个辅政大臣,索尼是事不关己,遏必隆是随声附和,因此,费扬古等人只能是就这么不明不白被处死。

而这仅仅是鳌拜地“开胃菜”,到了康熙五年,一场刻意针对苏克萨哈的事件再次上演。

事情的缘由,是鳌拜提出要将二十年前,多尔衮强势把镶黄旗置换给正白旗的土地再次置换回来。

鳌拜的这个提议,遭到了正白旗人的强烈阻止,其中,属正白旗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、兵部尚书朱昌祚、保定巡抚王登联更是联名上疏,坚决反对鳌拜的换地政策。

对于这三人的反对,鳌拜十分恼火,召集刑部官员准备对三人进行议罪,势要置三人于死地。

最终,事情闹到康熙那里之后,康熙皇帝召见四位辅政大臣商议,该如何处置,鳌拜自然是坚持要处置苏纳海等人,索尼和遏必隆由于本身就是镶黄旗的人,因此也就附议,仅剩一个苏克萨哈,则是用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反对。

最终,康熙皇帝并没有批准鳌拜要处置苏纳海的建议,但鳌拜却在当时,表现出了十分专横的一面。

他居然假借康熙皇帝的名义,下矫诏将苏纳海、朱昌祚和王登联直接处死。

也就是说,鳌拜在当时完全就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,你皇帝不同意有什么用,只要我鳌拜想杀,那就没有杀不了的人。

如果说前期鳌拜打击正白旗和苏克萨哈,是为了拔高自己的地位,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,鳌拜的所作所为,就完全属于擅政了。

而这,与之后发生的事情比起来,根本不算什么,鳌拜在康熙亲政之后,不仅没有收敛,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。

康熙六年,四大辅臣之首的索尼病逝,至此,辅臣仅剩三人,同年七月,十六岁的康熙皇帝开始亲政。

在亲政大典仪式上,原是辅臣之末的鳌拜,却公然站到了最前面。

这只是鳌拜公然叫嚣的一些小事,他在康熙亲政之后干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罗织罪名,意图直接将苏克萨哈处死。

而康熙皇帝虽说已经亲政,但奈何鳌拜势大,即便他明确表示不同意处死苏克萨哈,但最终却被气势汹汹的鳌拜,当着满朝文武的面,“攘臂上前,强奏累日”,硬是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。

并且,苏克萨哈的族人也遭受了灭顶之灾,同样被鳌拜下令“诛族”。

要知道,当时可是康熙刚刚亲政,鳌拜竟然丝毫不给皇帝面子,把一个辅政大臣处死并灭族,这是何等嚣张的气焰?

而这,又让康熙皇帝怎么能咽下去这口气?

苏克萨哈的死,加剧了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,而鳌拜接下来的所作所为,则是把这种矛盾进一步扩大。

根据当时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回忆录中的记载,当时的鳌拜在朝堂上基本上是说一不二,康熙说可以的事情,鳌拜说不可以,康熙不同意的,鳌拜则说可以,并且,鳌拜几乎把持了当时六部的所有实权,整个朝堂上下,没有一个人敢对他提出异议。

这样的鳌拜,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,而众所周知,康熙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权力控,他自然也就不会甘心只当一个坐在皇位上的傀儡。

因此,康熙与鳌拜之间的一场较量,在经过康熙的严密策划后,在康熙八年最终展开,鳌拜被布库少年扑倒擒拿,随后,康熙以三十条大罪,将鳌拜下狱。

说到底,鳌拜之所以最终落了这么一个下场,就是因为他在逐渐的位高权重中,迷失了自己,妄图将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。

但是他却忘了,皇权这个东西,不管是哪个皇帝在位,都是不容他人染指的。

鳌拜被下狱后,原本大臣们讨论后的结果,是应将鳌拜处死,但康熙皇帝念及鳌拜资深年久,又屡立战功,最终驳回了这个提议,改为将鳌拜禁锢。

对于康熙的这个做法,有必要细说一下。

按照常理来说,像鳌拜这种专政擅权的大臣,被下狱后通常都会被处死,更惨的还会被诛九族,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
但为何康熙皇帝最终饶过了鳌拜,仅仅是将他禁锢了呢?

其实这背后只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康熙皇帝知道,鳌拜虽说擅权,但他对于大清朝的忠心,康熙还是知道的。

为什么这样说呢?可以从鳌拜的所作所为去看,不可否认鳌拜确实把持大权,但他不管权力达到什么程度,始终没有干过任何篡逆的事情。

而他不去干篡逆之事,则是有几个条件在约束着他。

第一,鳌拜虽说权倾朝野,但手中并没有掌握太大的兵权,八旗的兵力还大多掌控在皇家亲王旗主的手中,因此,鳌拜不具备改朝换代基本势力。

第二,当时三藩尚在,且实力雄厚,而鳌拜却是一个十分排汉的人,所以,注定了他和吴三桂等人“玩”不到一块,如果他上位的话,吴三桂他们根本不听他那一套。

第三,曾经多尔衮的下场历历在目,连皇父摄政王都不敢直接篡逆,只敢当一个摄政王,他鳌拜自认为比多尔衮手段更厉害吗?

所以,鳌拜喜欢权力不假,爱掌控权力、发号施令也不假,但他对于清廷还是很忠诚的,这一点,康熙十分清楚。

因此,康熙擒拿了鳌拜,却最后又放过了鳌拜,下令免死禁锢,任其自生自灭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